维修篇
设备1
1.现象:设备1一边电机可以手动上下,另一边按下上下没反应。
处理方法:
首先检查线路是否有破皮,然后交换步进驱动的线束,排除是否是编码线,电机线坏。
如果没有则用万用表的通断挡,测试电机线是否损坏。
最后用万用表的直流挡测试步进驱动上的输出点对24伏正极,按下上下按钮检查是否有24V电压。如果没有,则判断PLC点位坏。
2.现象:设备1检测平台不同步。
处理方法:
首先检查伺服驱动是否有报警。(三菱伺服驱动16.3报警表示编码器或编码线坏,若坏就更换。)
其次将电源关闭,将平台下压制最低处,打开电源查看是否能够同步。(若无同步就更换编码线/电机线)
最后如果要抢产,就将新编码器临时接上去,调好平台后,将原来的故障线恢复。同时需要通过显示器上的功能设置将正反面的外框回原功能屏蔽了。
3.现象:设备1升降电机回不到原点。
处理方法:
首先将设备1升降电机的使能关闭或者断电源。
然后用手旋转设备1升降电机的联轴器。
最后通电即可正常回原点。(电机堵转)
设备2
1.现象:设备2检测有固定区域椭圆形情况。
处理方法:
首先检查视觉相关线缆是否破损。
其次检查机械气路是否有故障,机械是否有卡住。
最后根据机械的形变对轴伺服进行约束,调整汇川伺服增益H08.15,增大该值。或者检查是否有共振情况。
设备3
1.现象:设备3升降伺服驱动附近有烟冒出。(有线缆被磨破)。
处理方法:
首先用万用表检查伺服驱动是否有线缆损坏、破皮。
其次将附近的线缆拆开,查看是否有线缆短路的情况。
最后找出问题的同时,需要将整根线理出来,查看是否还有其他断点。
接线篇
光耦极限常开常闭接法
1.欧姆龙光耦接线方式(EE-SX672/EE-SX670)
欧姆龙常开接法:蓝色-24-;棕色-24+;黑色-信号;粉色-不接;
欧姆龙常闭接法:蓝色-24-;棕色和粉色-24+;黑色-信号;
2.松下光耦接线方式()
松下常开接法:蓝色-24-;棕色-24+;黑色-信号;白色-不接;
松下常闭接法:蓝色-24-;棕色-24+;白色-信号;黑色-不接;
3.NKE光耦接线方式()
NKE常开接法:蓝色-24-;棕色-24+;黑色-信号;白色-不接;
NKE常闭接法:蓝色-24-;棕色和白色-24+;黑色-信号。
常见的视觉接线方式
1.OPT 相机光源6Pin相机触发线接线方式

2.OPT相机光源用12Pin触发线接线方式

3.适用于设备1相机视觉接线图

4.适用于设备2背面检,正反面检接线方式

调试篇
汇川SV630A系列伺服
E108.0 | E108.1 | E108.2 | E108.3 | E108.4 | E110.0 | E121.0 | E122.0 |
E510.0 | E600.0 | E601.0 | E601.1 | E601.2 | E730.0 | E831.1 | E834.1 |
E900.0 | E902.0 | E902.1 | E902.2 | E908.0 | E909.0 | E910.0 | E920.0 |
SV630A 系列伺服是汇川技术研制的经济型中小功率的交流伺服产品。该系列产品功率范围为0.05kW~1.8kW,支持Modbus和CANlink 等通讯协议,采用对应的通讯接口,配合上位机可实现多台伺服驱动器联网运行。产品提供了自适应调节刚性表设置、惯量辨识及振动抑制等功能,使伺服驱动器简单易用。配合包括小惯量、中惯量的MS1 系列高响应伺服电机(电机搭配18 位磁编码器),运行安静平稳,定位控制更加精准。适用于电子制造、机械手、包装、机床等行业的自动化设备,以高性价比的方案实现快速精确的位置控制、速度控制、转矩控制。
E108.0:写入存储参数异常(产生机理:无法向EEPROM中写入参数值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参数写入出现异常 | 更改某参数后,再次上电,查看该参数值是否保存。 | 未保存,且多次上电仍出现该异常,需要更换伺服驱动器。 |
E108.1:读取存储参数异常(产生机理:无法向EEPROM中读取参数值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参数读取出现异常, 提示EEPROM读操作失败 | 更改某参数后,再次上电,查看该参数值是否保存。 | 未保存,且多次上电仍出现该异常,需要更换伺服驱动器。 |
E108.2:写EEPROM校验异常(产生机理:写入EEPROM中数据时,校验写入数据失败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参数写入出现异常 | 更改某参数后,再次上电,查看该参数值是否保存。 | 未保存,且多次上电仍出现该异常,需要更换伺服驱动器。 |
E108.3:读EEPROM校验异常(产生机理:读取EEPROM中数据时,校验读取数据失败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参数写入出现异常 | 更改某参数后,再次上电,查看该参数值是否保存。 | 未保存,且多次上电仍出现该异常,需要更换伺服驱动器。 |
E108.4:单个数据存储次数过多(产生机理:EEPROM单个数据存储频率过多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EEPROM单个数据存储频率过多,长时间以这个频率存储有可能造成EEPROM损坏 | 1 查看功能码H0b.90和H0b.91, H0b.90显示存储过多的功能码或对象 字典(16进制显示), 如果H0b.91=15,则H0b.90显示的是软件内部变量; 2 通过示波器通道查看“Func测试1”,注意使用16进制显示。 该通道显示EEPROM正在存储的地址; 3 通过示波器通道“Func测试2”查 看存储的次数。 | 1 如果确认是由于手动修改某一参数或对象字典造成的报警,正运行中不会出现频繁存储某一数据,可以直接进行故障复位; 2 通过H0b.90或示波器通道查看存储异常的功能码,定位到原因,如:上位机程序频繁通过SDO写参数,可以通过修改上位机程序解决此问题。 |
E110.0: 分频脉冲输出设定异常(产生机理:分频脉冲数(4倍频之后)超过电机分辨率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分频脉冲数(4倍频之后)超过电机分辨率 | 检查H05.17设定值。 | 根据所用电机分辨率调整H05.17设定值。 |
E121.0:伺服ON指令无效警告(产生机理:使用某些辅助功能时,给出了冗余的伺服使能信号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内部使能情况下,通信伺服使能信号(S-ON)有效 | 确认是否使用辅助功能: H0d.02、 H0d.03、H0d.12,同时DI功能1(FunIN.1:S‑ON,伺服使能信号)有效。 | 将DI功能1(包括硬件DI和虚拟DI)信号置为无效。 |
E122.0:多圈绝对值编码器设置错误(产生机理:绝对位置模式电机不匹配或电机编号设置错误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绝对位置模式下检测电机不匹配或电机编号设置错误 | 1 检查电机铭牌是否为多圈绝对值编码器电机; 2 检查H00.00(电机编号)是否正确。 | 根据电机铭牌重新设置H00.00(电机编号)或更换匹配的电机。 |
E510.0:分频脉冲输出过速(产生机理:使用脉冲输出功能(H05.38=0/1/2)时,单路输出脉冲频率超过硬件允许的频率上限(4MHz)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MCU检测到FPGA反馈的脉冲增量过 大 | H05.38=0(编码器分频输出)时,计算发生故障时的电机转速对应的输出脉冲频率,确认是否超限。输出脉冲频率(Hz)=电机转速(rpm)÷60×H05.17 H05.38=1(脉冲指令同步输出)时,输入脉冲频率超过2MHz或脉冲输入管 脚存在干扰。 ●低速脉冲输入管脚: 集电极开路输入端子:PULLHI、PULSE +、PULSE‑、SIGN+、SIGN‑,单路最大脉冲频率:200kpps。 ●高速脉冲输入管脚:差分输入端子:HPULSE+、HPULSE‑、 HSIGN+、HSIGN‑,单路最大脉冲频率:4Mpps。 | 减小H05.17(编码器分频脉冲数),使得在机械要求的整个速度范围内,输出脉冲频率均小于硬件允许的频率上限。 减小输入脉冲频率至硬件允许的频率上限以内。 请注意: 此时,若不修改电子齿轮比,电机转速会减小。 若输入脉冲频率本身已较高,但不超过硬件允许的频率上限,应做好防干扰措施(脉冲输入接线使用双绞屏蔽线,设置管脚滤波参数H0A.24或H0A.30),防止干扰脉冲叠加在真实脉冲指令上,造成误报故障。 |
E600.0:惯量辨识失败(产生机理:
振动抑制不住。可以手动设置陷波器参数(H09.12~H09.23)来消除振动。
辨识值波动过大。ETune操作时,增大最大运行速度、减小加减速时间,对丝杆机构可缩短行程。
负载机械连接松动、机构有偏心引起。请排查机械故障。
辨识过程中有报警导致运行中断。排除报警后,重新执行。
带大惯量负载振动抑制不住,需要先增大加减速时间,确保电机电流不饱和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 辨识中有持续振动 2 辨识结果波动过大 3 负载机械连接松动、机构有偏心引起 4 辨识过程中有报警导致运行中断 5 带大惯量负载振动抑制不住,需要先增大加减速时间,确保电机电流不饱和 | ●内部检测停机时转矩抖动,不是FFT; ●5倍以下变化大于3倍,5倍以上变化大于0.5倍上次辨识值。 | 1 排除并解除报警;排除报警后,重新执行; 2 有振动无法自动抑制时可以开启振动抑制功能消除振动; 3 检查机械连接确保牢靠; 4 ETune 操作时,增大最大运行速度、减小加减速时间,对丝杆机构可缩短行程。 |
E601.0:原点回归警告(产生机理:原点回归时间超过H05.35所设定的时间。)
原因 | 解决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.原点开关故障 | 原点复归时一直在高速搜索而没有低速搜索过程。 原点复归高速搜索后,一直处在反向低速搜索过程。 | 若使用的是硬件DI,确认H03组已设置对应的DI功能,然后检查DI端子接 线情况,手动使DI端子逻辑变化时,通过H0b.03监控伺服驱动器是否接收 到对应的DI电平变化。若原点信号为Z信号,而始终找不到原点信号,确 认Z信号情况。 |
2.限定查找原点的时间过短 | 查看H05.35所设定时间是否过小。 | 增大H05.35。 |
3.高速搜索原点开关信号的速度过小 | 查看回零起始位置距离原点开关的距离,判断6099-01h所设定速度值是否过小,导致寻找原点开关的时间过长。 | 增大6099-01h。 |
E601.1:原点复归开关异常(产生机理:开关设置不合理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开关设置不合理 | 确认两侧限位信号是否同时处于有效状态。 确认是否某一限位与减速点信号或原点信号同时有效。 确认是否正负限位先后均被触发。 | 合理设置硬件开关位置。 |
E601.2:回零模式设置异常(产生机理:原点回归模式设定值超过已有回原模式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原点回归模式设定值超过已有回原模式 | 确定回原方式的值是否超过已有回原模式(运行工艺段回零,确定参数 H22.70)。 | 调整H22.70的值。 |
E730.0:编码器电池警告(产生机理:绝对值编码器的编码器电池电压低于3.0V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绝对值编码器的编码器电池电压低于3.0V | 测量电池电压。 | 更换新的电压匹配的电池。 |
E831.1:AI1零偏过大(产生机理:AI1零偏过大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.排查是否有接线错误或者干扰 | 参考正确配线图检查配线; | 采用双绞屏蔽线重新接线,缩短线路长度,增大AI1端子输入滤波时间; |
2.伺服驱动器故障 | 去掉AI1接线,测量实际端子处电压是否超过0.5V。 | 若没有超过,更换伺服驱动器。 |
E834.1:AI1过压警告(产生机理:AI1过压警告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.排查是否有接线错误或者干扰 | 参考正确配线图检查配线; | 采用双绞屏蔽线重新接线,缩短线路长度,增大AI1端子输入滤波时间; |
2.输入电压过高 | 测量实际端子处电压是否超过11.5V。 | 调整输入电压,直至低于11.5V。 |
E900.0:紧急刹车(产生机理:DI功能34(FunIN.34:刹车,Emergency)对应的DI端子逻辑有效(包括硬件DI和虚拟DI)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DI功能34:刹车,被触发 | 检查DI功能34:EmergencyStop刹 车,及其对应DI端子逻辑是否被置为有效。 | 检查运行模式,确认安全的前提下,解除DI刹车有效信号。 |
E902.0:DI设置无效(产生机理:DI功能设置为无效的警告提示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DI1~DI8的端子功能选择为无效 | H0b.45=0x 0902,查看H03.02,H03.04,H03.06,H03.08, H03.10,H03.12,H03.14和H03.16的功能选择值是否为无效值。 | 设置有效的DI功能选择值。 |
E902.1:DO设置无效(产生机理:DO功能设置为无效的警告提示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DO1~DO5的端子功能选择为无效 | H0b.45=0x 1902,查看H04.00,H04.02,H04.04,H04.06和H04.08的功能选择值是否为无效值。 | 设置有效的DO功能选择值。 |
E902.2:转矩到达设置无效(产生机理:转矩模式下转矩到达DO参数设置无效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转矩模式下转矩到达DO参数设置无效 | 查看H07.22的值是否小于等于H07.23设置的值,设置单位:0.1%。 | 请设置合理的H07.22和H07.23参数值,使得H07.22大于H07.23。 |
E908.0:机型识别校验码失败(产生机理:机型参数识别校验码失败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.存储在EEPROM中的机型识别校验字错误 | 断电重启是否还继续报警告。 | H01.72=1可以用于暂时屏蔽机型识别功能。 |
2.伺服驱动器出厂前未烧录机型参数 | EEPROM是否能正常存储参数参数。 | H01.72=1可以用于暂时屏蔽机型识别功能。 |
E909.0:电机过载警告(产生机理:电机累积热量超过过载保护警告值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.电机接线、编码器接线错误或不良 | 对比正确接线图,查看电机、伺服驱动器、编码器相互间接线。 | 按照正确接线图连接线缆; 优先使用汇川标配的线缆; 使用自制线缆时,请按照硬件接线指导制作并连接。 |
2.负载太重,电机输出有效转矩超过额定转矩,长时间持续运转 | 确认电机或伺服驱动器的过载特性;查看伺服驱动器平均负载率(H0b.12) 是否长时间大于100.0%。 | 更换大容量伺服驱动器及匹配的电机; 或减轻负载,加大加减速时间。 |
3.加减速太频繁或负载惯量过大 | 查看机械惯量比或进行惯量辨识,查看惯量比H08.15。 确认伺服电机循环运行时单次运行周期。 | 加大加减速时间。 |
4.增益调整不合适或刚性过强 | 观察运行时电机是否振动,声音异常。 | 重新调整增益。 |
5.伺服驱动器或者电机型号设置错误 | 查看总线编码器电机型号H00.05和伺服驱动器型号H01.10。 | 查看伺服驱动器铭牌,设置正确的伺服驱动器型号(H01.10) 和电机型号,更新成匹配机型。 |
6.因机械因素导致电机堵转,造成运 行时的负载过大 | 使用汇川驱动调试平台或面板查看运行指令和电机转速(H0b.00): ●位置模式下运行指令:H0b.13(输入位置指令计数器) ●速度模式下运行指令:H0b.01(速度指令) ●转矩模式下运行指令:H0b.02(内部转矩指令) 确认是否对应模式下,运行指令不为 0或很大,而电机转速为0。 | 排除机械因素。 |
7.伺服驱动器故障 | 下电后,重新上电。 | 重新上电仍报故障请更换伺服驱动器。 |
E910.0:控制电过压(产生机理:伺服驱动器控制电电压超过过压点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伺服驱动器控制电电压超过过压点 | 1 查看伺服驱动器输入电源规格,测量控制线缆的输入电压是否符合以下规格: 220V伺服驱动器: 有效值:220V~240V 允许偏差:-10%~+10% (198V~264V) 380V伺服驱动器: 有效值: 380V~440V 允许偏差:-10%~+10%(342V~484V)。 2 检测控制电线缆是否连通,并测量控制电线缆伺服驱动器侧(L1C、L2C)的电压是否符合原因1的要求。 | 重新接线或者更换线缆。 |
E920.0:制动电阻过载(产生机理:制动电阻累积热量大于设定值。)
原因 | 确认方法 | 处理措施 |
1.外接制动电阻器接线不良、脱落或断线 | 将外接制动电阻取下,直接测量电阻阻值是否为“∞”(无穷大);测量P⊕、C之间阻值是否为“∞”(无穷 大)。 | 更换新的外接制动电阻,测量电阻阻值与标称值一致后,接于P⊕、C之间。 选用良好线缆,将外接制动电阻两端分别接于P⊕、C之间。 |
2.使用内置制动电阻时,电源端子P⊕、D之间的线缆短线或脱落 | 测量P⊕、D之间阻值是否为“∞”(无穷大)。 | 用良好线缆将P⊕、D直接相连。 |
3. 使用外接制动电阻时,H02.25(制动电阻设置)选择错误 | ●查看H02.25参数值; ●测量实际选用的P⊕、C之间外接电阻阻值,并与对比,是否过大; ●查看H02.27参数值,是否大于实际选用的P⊕、C之间外接电阻阻值。 | 正确设置H02.25: H02.25=1(使用外接电阻,自然冷却) H02.25=2(使用外接电阻,强迫风 冷)。 |
4. 使用外接制动电阻时,实际选用的外接制动电阻阻值过大 | ●查看H02.25参数值; ●测量实际选用的P⊕、C之间外接电阻阻值,并与对比,是否过大; ●查看H02.27参数值,是否大于实际选用的P⊕、C之间外接电阻阻值。 | 正确选用阻值合适的电阻。 |
5.H02.27(外接制动电阻阻值)大于实际外接制动电阻阻值 | ●查看H02.25参数值; ●测量实际选用的P⊕、C之间外接电阻阻值,并与对比,是否过大; ●查看H02.27参数值,是否大于实际选用的P⊕、C之间外接电阻阻值。 | 设置H02.27与实际选用外接电阻阻值 一致。 |
6.主回路输入电压超过规格范围 | 测量主回路线缆伺服驱动器侧输入电压是否符合以下规格: ●220V伺服驱动器: ●有效值:220V~240V ●允许偏差:-10%~ +10%(198V~264V) ●380V伺服驱动器: ●有效值:380V~440V ●允许偏差:-10%~ +10%(342V~484V) | 按照左侧规格,调整或更换电源。 |
7.负载转动惯量比过大 | 参考“惯量辨识”章节,进行转动惯量辨识;或根据机械参数,手动计算机械总惯量;实际负载惯量比是否超过30。 | ●选用大容量的外接制动电阻,并设置H02.26与实际值一致; ●选用大容量伺服驱动器; ●允许情况下,减小负载; ●允许情况下,加大加减速时间; ●允许情况下,加大电机运行周期。 |
8.电机速度过高,在设定的减速时间内减速过程未完成,周期性运动时,处于连续减速状态 | 查看周期性运动时电机的速度曲线,检查电机是否长时间处于减速状态。 | ●选用大容量的外接制动电阻,并设置H02.26与实际值一致; ●选用大容量伺服驱动器; ●允许情况下,减小负载; ●允许情况下,加大加减速时间; ●允许情况下,加大电机运行周期。 |
9.伺服驱动器的容量或制动电阻容量不足 | 查看电机单周期的速度曲线,计算最大制动能量是否可被完全吸收。 | ●选用大容量的外接制动电阻,并设置H02.26与实际值一致; ●选用大容量伺服驱动器; ●允许情况下,减小负载; ●允许情况下,加大加减速时间; ●允许情况下,加大电机运行周期。 |
10. 伺服驱动器故障 | 更换新的伺服驱动器。 |